近期,城投债的情况似有好转,发行规模、交易量双双提升。据权威数据统计,9月3日至9月7日,城投债发行规模为473.30亿元,环比大幅提升52.63%,增幅自8月10日以来首次由负转正;另外,二级市场成交规模呈震荡上升趋势,一度逼近380亿元,成为近20多天来的最高成交量。
城投债放量——回暖与纠偏之争
在近期发行的城投债中,依旧以AA+级和AA级为主;3年期和5-7年期占比较高,分别为39.26%和39.19%。从发行利率来看,AAA级发行利差较前一周收窄31.43个bp,为111.70bp;AA+级和AA级发行利差则小幅走阔。
有业界分析师表示,从8月以来的发行利差来看,和产业债相比,城投债已现回暖趋势。他分析称,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和监管环境。一是最近资金成本、发行利率的持续下降刺激了发行人的积极性;二是在保障“融资平台合理融资”的定调下,城投债发行会比上半年好一些。
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,城投债并未迎来实质性回暖。过去一个月,再融资瑕疵不大的城投债主体经历调整之后,收益率出现过度上行。另外,伴随着跨月资金的松动,主动配置探寻“错杀”个券的动力增强,催化市场估值修复。“所以,城投债并非实质性回暖,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资金逻辑中,一级定价支撑下的二级‘纠偏’过程”。
在政信投资集团专家看来,城投债作为各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,其融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投资城市基础建设。城投债不同于其他地方债,城投债期限一般为5-10年(一般地方债期限在3年左右)。对于地方政府而言,发行城投债至兑付,其时间跨度较大,对地方政府而言不至于形成紧迫感。从供给角度来看,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将得以延续,在此背景下,城投债发行、交易双双放量就不足为奇了。而城投债发放量,可以成为基建融资等实体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。但另一方面,未来一段时期新增的各类投资需求,也有望大大对冲和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。
吸引社会资本仍是发展实体经济王道
事实上,自8月以来,城投债作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重要途径,受隐性债务摸底影响较大。此外,地方债发行结构已发生改变。据长江证券研究报告显示,8月地方专项新券中投放土地储备和棚改占比分别为44.3%和22.8%,较1-7月占比分别提高13.6个百分点和21.4个百分点,而投向收费公路、生态环保、乡村振兴等其他公益性项目的占比显著下降。
多地政府在进行地方隐性债务摸底过程中表示,隐性负债主体主要是城投公司,城投公司偿债压力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转化为政府债务风险。一位来自债券评级公司的业务人员称,随着监管对融资管理的加强,部分城投平台或面临融资渠道受限、资金链紧张等问题。
有业内分析师表示,中短期来看,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偿债措施有助于实质缓解地方城投偿付风险,预计未来地方债发行规模会继续扩张,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,因而对城投债构成利好。但就长期而言,地方债发行额度增大,城投重要性逐步下降,后续随着隐性债务3-5年处理完成,2021年后的存量城投债定位更加尴尬。
政信投资集团专家表示,债总归是债,总是要还的。在城投企业自身造血能力尚未建立的情况下,融资端与投资端的循环反馈机制将加剧城投企业陷入马太效应。因此,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投资建设才是王道。除了依靠城投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外,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合理合规运用PPP模式、城镇化基金等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方式来搞基建等实体经济。一般来说,信用级别较高、财政实力较强的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相对通畅,经营性项目可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。相比较而言,市县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比较弱,转而以城镇化基金的形式进行融资。
下一篇: 棚改十年,“忧居”变“宜居”